时间:25-10-31 阅读:3
前段时间刷手机的时候,一条 “90 岁老人自驾参加玩车节” 的视频闯入我的视线,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视频里,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坐在驾驶座上,眼神专注又透着兴奋,他就是王瑞森,一位已经 90 岁高龄,却有着 23 年自驾全国经历的传奇老人。看到视频的瞬间,我的内心满是惊讶,90 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需要子女时刻照顾,行动都不太方便的年纪,而王瑞森老人却还能手握方向盘,驰骋在路上,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好奇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他的故事,于是,我一头扎进了他充满热血与浪漫的自驾人生里 。
为了探寻王瑞森老人自驾背后的故事,我开始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王瑞森 1935 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16 岁那年,国家一声号召,热血满满的他毅然投身抗美援朝的战场,成为了一名支前人员。当时,凭借着之前积累的铁匠和机工底子,他被编入了修理班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修理班可不是个轻松的岗位,不仅要时刻保障武器装备的正常运转,还要面临敌人的炮火威胁 。
王瑞森老人回忆起那段经历,眼神里依然透着坚毅,他说道:“那时候,每次开车送弹药粮草,都是在鬼门关走一趟。一是得时刻警惕炸弹埋伏,二是要小心特务,最惊险的是闯过炮火封锁区,各种炸弹、飞机扫射劈头盖脸地砸下来,耳边全是爆炸声,心里别提多紧张了,但任务在身,不能退缩!” 有一次,他运送粮食的途中,突然遭遇敌机空袭,一颗炸弹呼啸着落下,他眼疾手快,迅速跳车趴下,紧接着炸弹就在不远处爆炸,巨大的冲击力直接把车轱辘都炸开了,他也被震昏了过去。醒来后,耳朵嗡嗡作响,这个后遗症一直伴随他到现在 。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王瑞森老人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生死考验,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练就了过硬的驾驶技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这段特殊的经历,不仅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为他日后长达 23 年的自驾之旅埋下了勇敢与坚毅的种子,让他在面对自驾途中的各种困难时,都能从容应对 。
战争结束后,王瑞森回到家乡,在铁路部门找到了一份安稳的工作 ,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让他渐渐将心中对远方的渴望深埋心底 。直到退休,他那颗沉寂许久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退休后的生活,一下子清闲了许多,可王瑞森却觉得少了点什么 。思来想去,他发现自己一直都对自驾游有着深深的向往 。他渴望像一只自由的鸟儿,开着车,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探寻那些未知的远方 。
2003 年,年近 70 岁的王瑞森,做出了一个大胆又让人敬佩的决定 —— 买车,开启自驾游。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时,一开始,家人都觉得太冒险,毕竟他年纪不小了,开车出远门,大家都担心他的安全 。但王瑞森心意已决,他耐心地和家人沟通,讲述自己对自驾游的热爱和期待 。最终,家人被他的坚持打动,选择支持他的决定 。就这样,王瑞森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车,一辆手动挡的长城赛弗 ,从此,他踏上了长达 23 年的自驾之旅 。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自驾游的情景,就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一样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和老伴满怀期待地坐上车,从呼和浩特出发 。他们的第一站是四川,那里的美食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让他们陶醉其中 。接着,他们又驶向神秘的西藏,一路上,他们看到了壮丽的雪山、广袤的草原和湛蓝的天空 ,这些美景让他们震撼不已 。最后,他们来到了青海,欣赏了青海湖的美丽风光 。这一趟旅程,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跑了一万六七千公里 ,虽然路途遥远,也很辛苦,但王瑞森和老伴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 。这次自驾游,不仅让他们领略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也让王瑞森更加坚定了继续自驾的决心 ,他知道,这就是他想要的退休生活 。
23 年的时光,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王瑞森老人来说,这是他用车轮丈量祖国大地,用心感受山河壮丽的宝贵岁月 。这 23 年里,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他像是一位执着的探险家,每年至少自驾 2 - 3 次,年均行驶里程超过 2 万公里 ,累计行驶里程早已超过 60 万公里 ,他的座驾就像他忠诚的伙伴,陪伴他走过了无数的山川湖泊 。
王瑞森老人对那些环境艰苦但风景绝美的地区情有独钟 。西藏,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他前前后后去过 3 次 。每一次踏上那片土地,他都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高耸入云的雪山就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山顶的皑皑白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 。湛蓝如宝石般的湖泊,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群山,美得让人窒息 。还有那广袤无垠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远处的牧民帐篷升起袅袅炊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他沉醉在西藏的美景中,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
新疆,那片广袤而又充满魅力的土地,他也去过 2 次 。在新疆,他领略到了沙漠的浩瀚与荒凉,金色的沙丘在阳光下绵延起伏,一眼望不到尽头 。当狂风刮过,沙子漫天飞舞,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沙海之中 。他也见识到了草原的辽阔与壮美,翠绿的草原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铺展在大地上 。马群在草原上奔腾,马蹄声震彻云霄,那场面让人热血沸腾 。还有那神秘的峡谷,陡峭的石壁仿佛被大自然用巨斧劈开,峡谷中流淌着清澈的溪流,在阳光的折射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
除了西藏和新疆,东北漠河、北极村这些祖国的极北之地,也留下了他的车辙 。在漠河,他看到了中国最北的日出,天边泛起的第一缕曙光,照亮了整个大地,那种壮观的景象让他终身难忘 。在北极村,他感受到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当地的村民聊天,听他们讲述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 。他还在那里体验了泼水成冰的乐趣,当热水泼向空中的瞬间,立刻变成了晶莹的冰花,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 。
王瑞森老人说,他喜欢先走那些环境艰苦的地方,因为他怕自己再老一些,身体就吃不消了,就没办法去领略那些独特的风景了 。他的这种选择,不仅仅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考量,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对未知的勇敢探索 。他不想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看尽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他的心中,每一段旅程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每一处风景都是大自然赐予他的礼物 。
在王瑞森老人 23 年的自驾生涯里,有两件事特别引人注目,一件是他 89 岁重考驾照,另一件则是那次让他刻骨铭心的交通事故 。
2024 年,89 岁的王瑞森面临着驾照重考的挑战 。这个消息一传出,身边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毕竟,89 岁的高龄,记忆力、反应力都大不如前,考驾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王瑞森一开始联系的好几家驾校,一听说他的年龄,都纷纷拒绝,担心他学车过程中会出意外,上路后更是风险重重 。但王瑞森没有放弃,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一家愿意接收他的驾校 。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他付出了比年轻人更多的努力 。每天,他早早起床,坐在书桌前,认真复习科目一的理论知识 ,那些密密麻麻的交通规则,他一条一条地记,一遍一遍地背 。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向驾校教练请教,或者和一起学车的年轻人交流 。在练习科目二和科目三的时候,他不怕吃苦,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调整自己的操作 。最终,凭借着扎实的驾驶技术和顽强的毅力,他顺利通过了科目一到科目四的考试,而且都是一次通过 。当拿到新驾照的那一刻,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那笑容里,有对自己的肯定,也有对未来自驾之旅的期待 。
说起那次交通事故,王瑞森老人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那是六七年前,在广西河池,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路面湿滑 。王瑞森驾车行驶在下坡路段,当时他的车速大约五六十公里每小时,在转弯时,由于没有及时减速,车子失控,撞上了一辆小客车 。事故发生的瞬间,王瑞森的脑海一片空白,但多年的驾驶经验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让他迅速冷静下来 。好在双方都没有受重伤,只是车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这次事故,王瑞森承担了主要责任,赔了对方五六千元 。
从那以后,王瑞森深刻反思,开车变得更加小心谨慎 。他给自己定下了 “开慢不开快” 的原则,无论在什么路况下,都严格遵守 。他说:“年纪大了,反应确实不如以前,开慢一点,遇到突发情况,才有足够的时间应对 。” 现在,他在市区开车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市区车流量大,路况复杂,还有很多电动车乱窜,再加上要分心看导航,他觉得注意力很难集中 。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虽然路程长,但路况相对简单,只要保持稳定的车速,集中注意力,就比较安全 。王瑞森老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年龄虽然会对驾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有良好的驾驶习惯、过硬的技术和谨慎的态度,即使是高龄,也能安全驾驶 。
在王瑞森老人漫长的自驾旅程中,有一个人始终陪伴在他身边,那就是他的老伴。23 年的时光里,他们一起坐在车里,看遍了祖国的山川湖泊,一起经历了旅途中的欢笑与疲惫 。王瑞森的老伴今年 86 岁,虽然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她的眼神中依然透着温柔与坚定 。她说:“他的车技好,我很放心 。”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饱含着对王瑞森深深的信任 。这份信任,是他们相濡以沫几十年的感情沉淀,也是他们能够一起踏上自驾之旅的坚实基础 。
他们一起自驾游的日子里,有许多温馨而美好的瞬间 。每到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他们会一起下车,手牵着手,漫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他们会一起欣赏日出日落,看着天边的云彩被染成橙红色,感受着时光的静谧与美好 。在旅途中,他们会互相分享彼此的感受,遇到有趣的事情,会一起开怀大笑;遇到困难时,也会相互鼓励,共同面对 。有时候,王瑞森开车累了,老伴就会贴心地递上一杯热茶,让他稍作休息 。而王瑞森也会在停车的时候,为老伴准备一些她喜欢吃的零食 。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他们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在这一趟趟的自驾游中,变得愈发深厚 。他们一起走过的每一段路,都见证了他们相濡以沫的感情,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
王瑞森老人的 23 年自驾历程,就像是一部生动的时代变迁史,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中国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想起 2003 年刚开始自驾游的时候,王瑞森老人感慨万千 。那时候,全国的交通状况远不如现在 。大部分道路都是土路,国道的路况也很差,颠簸得厉害,就跟现在的乡道差不多 。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开车出去,路上的颠簸让排气管都断了,发动机支管也裂了,老伴的脖子都差点被颠得拧了 。而且,那时候路上的车很少,开车的时候很 “拉风”,一天都遇不到几辆车 。虽然路不好走,但也不堵车,自驾游的体验别有一番风味 。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瑞森老人惊喜地发现,祖国的交通建设就像按下了快进键 。高速公路如一条条巨龙,在大地上蜿蜒伸展 。以前出远门,走的都是又破又烂的国道,速度慢,还特别累 。现在,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想去哪里都方便多了 。以前从呼和浩特到海南,要在路上折腾好几天,现在有了高速公路,行程时间大大缩短 。不仅如此,乡村的道路也发生了巨变 。以前的土路、泥路,都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柏油路、水泥路 。“村村通” 工程让偏远的乡村也和外界紧密相连,现在,即使是深入乡村,也不用担心道路难行 。王瑞森老人笑着说:“现在啊,想找条土路都难喽 。”
这种交通的巨大变化,不仅让王瑞森老人的自驾游变得更加轻松、便捷,也让他看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 。从最初艰难地在土路上行驶,到如今在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上驰骋,这 23 年的自驾历程,是他个人的冒险之旅,也是中国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 。他的每一次出发,都能感受到时代进步的脉搏,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这个伟大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 。
王瑞森老人的故事,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平凡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 。他用 23 年的自驾之旅,向我们证明了,梦想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褪色,反而会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耀眼 。他的经历,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常常给自己的梦想设限,总觉得时机未到,或者条件不允许 。可王瑞森老人呢,70 岁才开始自驾,89 岁还重考驾照,他从未把年龄当作放弃梦想的理由 。
对我们读者来说,王瑞森老人的故事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 。它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不要因为害怕失败,或者担心别人的眼光,就把梦想深埋心底 。人生短暂,我们应该像王瑞森老人一样,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追寻自己心中的那片远方 。同时,他和老伴相濡以沫的感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陪伴的力量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有一个人始终支持着自己,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
生活就像一场未知的旅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惊喜 。我们要学会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就像王瑞森老人在自驾途中,欣赏到的那些壮丽的风景,遇到的那些有趣的人和事,都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让我们以王瑞森老人为榜样,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勇敢地踏上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去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故事 。
本文版权归意昂体育所有;本文共被查询3次。
当前页面链接:http://www.czcxfhg.com/xinwenzhongxin/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