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1.8nm芯片横空出世,英特尔能否重铸辉煌?

时间:25-10-11 阅读:30

英特尔的困境与破局

**

在半导体芯片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英特尔无疑曾是最为耀眼的明星。自 1968 年成立以来,英特尔凭借着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在芯片领域取得了众多开创性的成果。从 1971 年推出全球第一款微处理器 4004,开启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到后来不断推出的奔腾、酷睿等系列处理器,英特尔几乎成为了 PC 时代的代名词,长期占据着芯片市场的主导地位,是推动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近年来英特尔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市场份额方面,英特尔可谓节节败退。在 PC 芯片市场,曾经英特尔的份额一度高达 90%,处于绝对统治地位,但如今已降至 65%。AMD 凭借着更具性价比的 Ryzen 处理器,不断蚕食英特尔的市场份额,在消费级和商用 PC 市场都获得了显著的增长。在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的 x86 服务器芯片份额也从曾经的 75% 下滑至 50%,英伟达凭借在 AI 加速芯片领域的先发优势,占据了全球 80% 以上的 AI 训练市场,英特尔在这个新兴且快速增长的领域几乎被边缘化。

制程技术的落后更是英特尔的心腹大患。在半导体行业,制程工艺的进步是推动芯片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的关键因素。曾经,英特尔在制程技术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摩尔定律的坚定践行者。但近年来,英特尔在制程工艺升级上遭遇了严重的瓶颈。10 纳米制程的研发和量产进度多次延迟,原计划 2016 年量产,实际推迟至 2020 年;7 纳米工艺更是延期 4 年,直到 2023 年才小规模量产,这使得英特尔在芯片制造技术上被台积电和三星等竞争对手远远甩开。当台积电已量产 3nm 工艺时,英特尔最新的 Intel 18A(相当于 3nm)制程仍在试产阶段。制程技术的落后导致英特尔芯片在性能和功耗方面的优势不再,市场竞争力大幅下降,不仅失去了苹果、高通等外部客户,甚至连自家高端处理器都要委托台积电代工。

财务数据也直观地反映了英特尔的困境。2024 年,英特尔总收入为 531 亿美元,相比去年的 542 亿美元,同比下降 2%;毛利率继续下降,跌至 32.7%,净亏损更是高达 188 亿美元,而去年的净利润为 17 亿美元 。2024 年第四季度,英特尔的总收入为 142.6 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 154.06 亿美元同比下降了 7%;净亏损为 1.53 亿美元,每股摊薄亏损为 0.03 美元。这样的财务表现让投资者大失所望,英特尔的市值也大幅缩水,从巅峰时期的约 2600 亿美元降至如今仅约 1000 亿美元,较 18 个月前腰斩,彻底跌出全球半导体公司前十。

在这样的绝境之下,英特尔急需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来打破僵局,1.8nm 芯片的亮相,无疑承载着英特尔破局的厚望,成为了英特尔能否重振昔日雄风的关键一战。

1.8nm 芯片震撼登场

在半导体行业的翘首以盼中,全球首款 1.8nm 芯片 —— 基于 Intel 18A 制程工艺的 Panther Lake 处理器终于震撼亮相,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整个科技圈。

18A 制程工艺是英特尔首个 2 纳米级别制程节点,代表着半导体行业的两项重大创新:全环绕栅极晶体管(RibbonFET,又称 Gate-All-Around)和背面供电网络(PowerVia,即 Backside Power Delivery Network) 。RibbonFET 作为英特尔十多年来推出的首个全新晶体管架构,通过将栅极环绕在沟道周围,实现了更大规模与更高效的开关控制,显著提升了性能并改善了能效,如同为芯片的运行搭建了一条更加高效的高速公路,让电子信号的传输更加顺畅、快速。PowerVia 则采用了突破性的背面供电系统,改变了传统的从芯片正面供电的方式,大幅改善了电力与信号传输,有效减少了电路的电阻和电容,降低了功耗,提高了芯片的稳定性,宛如为芯片打造了一个更加稳定、高效的能源供应中心。

基于 18A 制程工艺的 Panther Lake 处理器在性能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与被称为 “英特尔 CPU 能效巅峰之作” 的 Lunar Lake 相比,在相同功耗下,Panther Lake 的性能提升可达 50%。无论是多线程任务处理,还是复杂的计算工作,Panther Lake 都能更加轻松、高效地完成。在进行视频渲染时,Lunar Lake 可能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Panther Lake 凭借其强大的性能,能够将时间缩短至原来的一半左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性能一致的情况下,相较于上一代 Arrow Lake-H 处理器,Panther Lake 的功耗降低约 30%。这意味着使用 Panther Lake 处理器的设备续航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用户在外出办公、娱乐时,无需频繁寻找充电设备,使用体验更加便捷。对于笔记本电脑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在一天的工作或学习中,无需担心电量不足的问题。

从架构设计来看,Panther Lake 采用了可扩展的多芯片封装(multi-chiplet)架构。这种架构将多个不同功能的芯片模块(芯粒)通过先进的封装技术集成在一起,为设计与性价比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与传统的单片式芯片架构相比,多芯片封装架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灵活组合不同的芯粒,实现更加个性化的设计。在游戏设备中,可以增加图形处理能力较强的芯粒,以提升游戏画面的质量和流畅度;在商用 PC 中,可以强化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的芯粒,满足企业对于高效办公的需求。这种架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得 Panther Lake 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核心配置方面,Panther Lake 最多配备 16 个核心,包括全新的性能核心(P-core)与能效核心(E-core)。性能核心专注于提供强大的单核性能,能够快速处理复杂的单线程任务,如运行大型游戏、进行专业的图形设计等;能效核心则侧重于在低功耗状态下高效运行多线程任务,如日常办公中的多任务处理、后台程序运行等。这种核心配置的优化,使得 Panther Lake 在整体性能上较前代提升超过 50%,无论是多线程任务处理,还是整机处理复杂任务的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同时运行多个大型软件时,Panther Lake 能够快速响应,不会出现明显的卡顿现象,为用户带来流畅的使用体验。

Panther Lake 还搭载了新一代 Intel® Arc™ GPU,具备多达 12 个 Xe 核心,图形性能提升超 50%。这使得它在图形处理能力上有了显著的增强,在同级别轻薄本 / 一体机里,3D 渲染、创作加速、游戏帧率等都有显著增长。对于创意工作者来说,在进行 3D 建模、动画制作时,Panther Lake 能够更加快速地渲染出高质量的图形,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游戏爱好者而言,能够在轻薄本上享受到更加流畅、逼真的游戏画面,游戏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运行一些大型 3D 游戏时,Panther Lake 能够轻松应对,游戏画面的帧率稳定,色彩鲜艳,细节丰富,让玩家仿佛身临其境。

华人 CEO 陈立武的关键作用

在英特尔这场破局之战的背后,有一个关键人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英特尔的华人 CEO 陈立武。

陈立武 1959 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市的一个华裔家庭,成长于新加坡 。他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学专业,后赴美深造,先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核工程硕士学位以及旧金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陈立武的职业生涯丰富且辉煌,1987 年,他创立了华登国际,这是一家专注于亚洲科技初创企业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累计投资超 600 家中国公司,其中包括中芯国际、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澜起科技等重要的半导体企业,在半导体投资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2009 - 2021 年,陈立武担任 Cadence Design Systems(楷登电子)的首席执行官,在他的领导下,Cadence 的营收翻倍,营业利润率显著提升,股价涨幅超过 3200%,在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取得了技术领先地位,陈立武也因此在硅谷科技圈声名鹊起。

2025 年 3 月,陈立武出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此时的英特尔正深陷困境,他肩负着带领英特尔走出困境、重振辉煌的重任。上任伊始,陈立武就展现出了雷厉风行的改革决心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对英特尔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陈立武深知英特尔臃肿的管理架构和庞大的人员规模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于是他果断实施大规模裁员计划。2025 年,英特尔宣布计划裁员超过 20%,涉及全球超过 2.18 万名员工(以 2024 年底 10.89 万名员工基数计算),这是英特尔自 1968 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组织调整。通过裁员,英特尔削减了冗余的管理层级,简化了决策流程,集中资源投入到 AI 芯片、定制化半导体及晶圆代工等战略领域,为公司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战略方向上,陈立武对英特尔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他明确提出英特尔要从 “硬件优先” 转向 “软件与硬件协同开发”,以适应 AI 时代的需求。英特尔将业务重点聚焦于 AI 和代工业务,剥离非核心资产,如拆分网络与边缘业务(NEX),将其独立为公司,并启动寻找外部投资人的程序;以 87.5 亿美元的估值向私募股权公司银湖资本出售旗下可编程芯片(FPGA)业务 Altera 51% 的股份。这些举措使得英特尔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集中资源投入到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中。

在 1.8nm 芯片的研发和量产过程中,陈立武更是发挥了核心推动作用。他亲自审查和批准所有芯片设计,加强对芯片设计的把控,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高标准的要求。在他的领导下,英特尔加大了在先进制程领域的投入,全力推进 18A 制程技术的研发和量产工作。陈立武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 18A 制程技术的重要性,并对其量产进度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他积极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解决了研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在陈立武的不懈努力下,基于 18A 制程工艺的 Panther Lake 处理器终于成功亮相,并即将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为英特尔在半导体市场的竞争赢得了关键的筹码。

技术创新与突破

1.8nm 芯片之所以能够在性能和功耗上实现如此巨大的飞跃,背后离不开一系列创新技术的支撑,其中全环绕栅极晶体管(RibbonFET)和背面供电网络(PowerVia)这两项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

RibbonFET 作为英特尔十多年来推出的首个全新晶体管架构,是对传统 FinFET 晶体管的重大革新。在传统的 FinFET 晶体管中,栅极位于沟道的一侧或两侧,对电流的控制能力相对有限。随着芯片制程的不断缩小,这种结构面临着漏电增加、性能提升瓶颈等问题。而 RibbonFET 通过将栅极环绕在沟道周围,实现了对沟道中电流的全方位控制。这就好比在一条道路上,原来只有一侧有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现在道路四周都有警察进行管控,交通的顺畅程度和秩序自然会大大提高。RibbonFET 能够严格控制晶体管沟道中的电流,有助于芯片组件的进一步小型化,在更小的面积内实现更高的晶体管密度。这不仅使得芯片能够集成更多的功能,还能减少漏电现象,提高了芯片的能效比。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中,芯片的能效比至关重要,RibbonFET 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手机在处理复杂任务时,保持较低的功耗,从而延长电池续航时间。

PowerVia 技术则是在芯片供电方式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传统的芯片供电是从芯片正面进行的,这会导致供电线路与信号传输线路在芯片正面相互交织,增加了电路的电阻和电容,不仅消耗了更多的能量,还会产生信号干扰,影响芯片的性能和稳定性。PowerVia 采用了突破性的背面供电系统,将电源线移至晶圆背面,就像为信号和供电分别修建了独立的高速公路,两者互不干扰。这样一来,电源传输的效率大大提高,电阻降低,能够为芯片提供更稳定、高效的电力供应。信号路由也得到了优化,减少了信号干扰,提高了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芯片中,稳定的供电和高效的信号传输对于服务器的长时间稳定运行至关重要,PowerVia 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服务器的性能和稳定性,降低数据处理的延迟,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行效率。

除了这两项核心技术外,1.8nm 芯片在其他方面也有诸多创新。在芯片的设计架构上,采用了先进的多芯片封装(multi-chiplet)技术。这种技术将多个不同功能的小芯片(芯粒)通过先进的封装工艺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芯片系统。与传统的单片式芯片相比,多芯片封装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不同的芯粒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单独设计和优化,然后再组合在一起,实现更强大的功能。在人工智能芯片中,可以将计算核心、存储核心和通信核心等分别设计成独立的芯粒,然后通过多芯片封装技术集成在一起,这样可以提高芯片的整体性能和效率,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多芯片封装技术还便于芯片的升级和维护,如果某个芯粒出现问题,只需要更换相应的芯粒即可,而不需要更换整个芯片。

在制造工艺方面,1.8nm 芯片也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工艺技术来确保芯片的性能和质量。在光刻技术上,采用了更先进的极紫外光刻(EUV)技术,能够实现更高精度的图形转移,确保芯片上的电路线条更加精细,从而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和性能。在材料选择上,采用了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和绝缘材料,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够进一步提升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通过这些创新技术的协同作用,1.8nm 芯片在性能、功耗、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优势,为英特尔在半导体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市场竞争与挑战

尽管 1.8nm 芯片的亮相为英特尔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在竞争激烈的半导体市场中,英特尔仍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台积电作为全球芯片代工领域的龙头老大,在先进制程工艺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台积电的 3nm 工艺已经实现规模量产,并且良率高达 55% 。相比之下,英特尔的 1.8nm 芯片虽然在技术上有诸多创新,但在量产初期可能面临良率较低的问题。据外媒报道,英特尔 1.8 纳米制程技术的良品率低至 10%,这无疑会增加芯片的生产成本,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在价格方面,台积电凭借其规模优势和成熟的工艺,在成本控制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如果英特尔不能在良率和成本上取得突破,很难在市场价格竞争中与台积电抗衡。在市场份额方面,台积电已经与苹果、英伟达等众多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稳定的订单来源。这些客户对于台积电的工艺和产品质量高度认可,轻易不会更换供应商。英特尔要想从台积电手中抢夺市场份额,不仅需要在技术和产品上具备足够的优势,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拓展客户资源,建立客户信任。

AMD 近年来在芯片市场上的表现也十分强劲,给英特尔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 PC 处理器市场,AMD 的 Ryzen 系列处理器凭借其出色的性价比和多核心性能,不断蚕食英特尔的市场份额。在数据中心领域,AMD 的 EPYC 处理器也在与英特尔的竞争中逐渐崭露头角,获得了越来越多企业客户的青睐。AMD 在技术研发上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技术。在制程工艺方面,AMD 虽然主要依赖台积电的代工,但能够充分利用台积电先进的制程技术,提升自身芯片的性能。在架构设计上,AMD 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例如其 Zen 架构在多核心性能和能效比方面表现出色。英特尔在与 AMD 的竞争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性能和性价比,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以应对 AMD 的挑战。

英伟达在 AI 芯片领域的优势更是让英特尔望尘莫及。在全球 AI 加速芯片市场,英伟达占据了超过 80% 的市场份额,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英伟达的 GPU 凭借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和出色的图形处理性能,成为了 AI 训练和推理的首选芯片。英伟达还拥有完善的 AI 软件生态系统,如 CUDA 等开发工具,吸引了大量的 AI 开发者和企业用户。英特尔虽然也在积极布局 AI 芯片领域,推出了 Gaudi 3 等产品,但在市场份额和技术影响力方面与英伟达仍有较大差距。在技术上,英伟达的 GPU 架构和算法不断优化,性能提升迅速。英特尔需要在 AI 芯片的架构设计、算法优化以及软件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产品性能和易用性,才有可能在 AI 芯片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除了来自这些直接竞争对手的挑战外,英特尔还面临着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快速迭代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 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芯片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英特尔需要不断调整产品策略,满足不同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制程工艺、芯片架构和技术不断涌现。英特尔需要保持敏锐的技术洞察力,持续投入研发,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否则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在市场竞争中,英特尔还需要应对供应链风险、国际贸易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英特尔的运营风险,而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英特尔的市场拓展和产品销售。

未来展望与行业影响

1.8nm 芯片的亮相,无疑为英特尔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也为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市场前景来看,英特尔 1.8nm 芯片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功耗优势,有望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显著的突破和发展。在 PC 市场,随着人们对电脑性能和便携性的要求不断提高,1.8nm 芯片的高性能和低功耗特性将使其成为笔记本电脑、轻薄本和一体机等设备的理想选择。搭载该芯片的 PC 设备,将在日常办公、娱乐和创作等方面为用户带来更加流畅、高效的使用体验。在运行大型办公软件和多任务处理时,能够快速响应,不会出现卡顿现象;在进行视频剪辑、3D 建模等创作工作时,也能轻松应对,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对于追求极致游戏体验的玩家来说,1.8nm 芯片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和高性能,能够为游戏提供更加逼真的画面和流畅的帧率,让玩家沉浸其中。

在服务器领域,数据中心对算力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1.8nm 芯片的高性能和低功耗优势能够为服务器带来更高的计算效率和更低的能耗成本。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对服务器的性能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1.8nm 芯片的出现,能够满足数据中心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提高数据处理速度,降低数据处理延迟,为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应用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采用 1.8nm 芯片的服务器,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存储和检索时,能够快速响应用户请求,提高服务质量;在运行人工智能训练模型时,能够加速模型训练过程,提高训练效率。

边缘计算作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8nm 芯片的高性能和低功耗特点,使其非常适合在边缘设备中应用。在智能摄像头、智能家居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等边缘计算场景中,1.8nm 芯片能够实现快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为设备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智能摄像头可以利用 1.8nm 芯片的强大算力,实时对视频图像进行分析,实现人脸识别、行为检测等功能;智能家居设备可以通过 1.8nm 芯片实现智能控制和联动,提高家居的智能化水平。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边缘计算市场对芯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1.8nm 芯片有望在这一领域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

机器人作为未来智能制造和服务的重要载体,对芯片的性能和功能也有着极高的要求。1.8nm 芯片的高性能和丰富的功能,能够为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智能控制能力。在工业机器人领域,1.8nm 芯片可以实现机器人的高精度运动控制和复杂任务的执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服务机器人领域,1.8nm 芯片可以支持机器人实现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路径规划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1.8nm 芯片将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从行业影响来看,英特尔 1.8nm 芯片的推出,将对全球半导体行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将加剧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竞争。英特尔凭借 1.8nm 芯片重新夺回技术领先地位,将与台积电、三星等竞争对手展开更加激烈的市场份额争夺。在先进制程工艺领域,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将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各自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争夺高端芯片市场的客户和订单。这种激烈的竞争将促使半导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1.8nm 芯片的出现也将推动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它所采用的全环绕栅极晶体管和背面供电网络等创新技术,将为半导体行业提供新的技术思路和发展方向。其他半导体企业将借鉴英特尔的技术创新成果,加大在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整个行业在晶体管架构、供电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这将有助于突破半导体技术发展的瓶颈,推动芯片性能的不断提升和成本的不断降低。

英特尔 1.8nm 芯片的成功量产,也将为美国半导体产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重要参与者,美国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英特尔 1.8nm 芯片的量产,将提升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增强美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竞争力。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半导体企业在美国投资和发展,促进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布局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英特尔 1.8nm 芯片的亮相,是半导体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承载着英特尔重振辉煌的希望,也将对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期待着英特尔能够成功实现 1.8nm 芯片的大规模量产,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加卓越的芯片产品,推动半导体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结论:英特尔的重生之路

全球首款 1.8nm 芯片的亮相,无疑是英特尔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对于英特尔而言,1.8nm 芯片承载着其重振昔日辉煌的厚望,是其在半导体市场重新夺回领先地位的关键武器。它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采用了全环绕栅极晶体管和背面供电网络等创新技术,提升了芯片的性能和能效,还在架构设计和核心配置上进行了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性能、低功耗芯片的需求。

在市场竞争方面,尽管英特尔面临着来自台积电、AMD、英伟达等强劲对手的挑战,但 1.8nm 芯片的推出,让英特尔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有了与对手一较高下的资本。凭借这款芯片,英特尔有望在 PC、服务器、边缘计算和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拓展市场份额,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 PC 市场,1.8nm 芯片的高性能和低功耗特性,将吸引更多消费者和厂商的关注,有助于英特尔重新夺回被竞争对手蚕食的市场份额;在服务器领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能效优势,能够满足数据中心对算力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为英特尔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赢得更多的客户和订单。

从行业影响来看,英特尔 1.8nm 芯片的推出,将推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它也将改变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竞争格局,加剧市场竞争,促使半导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展望未来,英特尔若能成功实现 1.8nm 芯片的大规模量产,并保持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推出更先进的芯片产品,有望在半导体市场重新崛起,重回行业领先地位。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 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芯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英特尔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英特尔还需应对诸多挑战,如提升芯片良率、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客户资源等。只有克服这些挑战,英特尔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真正的重生。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英特尔在陈立武的带领下,凭借 1.8nm 芯片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页面版权归属:

本文版权归意昂体育所有;本文共被查询30次。

当前页面链接:http://www.czcxfhg.com/xinwenzhongxin/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