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5-10-07 阅读:36
国庆假期,本想着去东非大草原感受那广袤天地间动物大迁徙的野性与自由,逃离城市的喧嚣与拥堵,可谁能料到,竟在这遥远的非洲大陆,碰上了比国内黄金周景区还夸张的 “堵车”。
当越野车缓缓驶向马赛马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眼前的场景让人傻眼。绵延数公里的车队,一辆紧挨着一辆,望不到头。这些车上无一例外,坐着操着各地方言的中国游客,大家的眼神里满是焦急,时不时探出头张望着,还
以为是在内的高速公路上。
而不远处,角马群正浩浩荡荡地准备渡河,上演着大自然最壮观的 “天国之渡”。可如今,这场本该属于动物的狂野盛宴,却被人类的车队 “抢了风头”。耳边传来的不是野兽的嘶吼,而是此起彼伏的 “这啥时候能走啊”“前面咋回事啊”,恍惚间,还以为自己不是在看动物迁徙,而是在围观一场大型车展。
这样的 “堵车” 盛景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游客赴东非大草原旅游人数爆发式增长的一个缩影。回溯过去,东非大草原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曾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存在,去那儿旅游的人寥寥无几。2010 年前后,每年踏上这片土地的中国游客不过区区数千人 ,在当地的旅游市场中,完全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那时,马赛马拉的景区道路上,偶尔才能见到一辆载着中国游客的车辆,当地的旅游设施也鲜少考虑中国游客的特殊需求。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的钱包渐渐鼓了起来,对于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一些 “尝鲜” 的中国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欧美、东南亚旅游线路,将目光投向了充满原始野性的非洲大陆,东非大草原上的动物大迁徙,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开始吸引着越来越多好奇的目光。
到了 2019 年,肯尼亚旅游局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年均达到 3 万人次 ,这个数字相较于之前有了显著增长。而在疫情之前,东非大草原的旅游市场虽然有所升温,但整体仍处于相对小众的状态。
谁也没想到,疫情过后,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 年国庆 8 天,赴肯尼亚的中国游客数量就突破 2 万 ,直接追平甚至超越了疫情前旺季的水平。到了 2024 年,肯尼亚全年共接待了创纪录的 240 万国际游客,相较 2023 年增长 15%,其中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亮眼,全年赴肯游客达 90,462 人次,同比大幅增长 47.4% ,中国已成为肯尼亚在全球第七大及亚洲第二大客源国。仅国庆期间,中国游客单日峰值就突破 5000 人次 ,这一数字相当于 2019 年旺季半月的总量。 如今的东非大草原,每逢中国的节假日,尤其是国庆、春节这样的长假期,来自中国的游客便如潮水般涌来,原本空旷的草原道路被一辆辆载着中国游客的越野车挤满,曾经静谧的草原营地也被中文的交流声填满。
在这浩浩荡荡的车队里,“中国式” 旅游车成了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车顶架着各式各样专业的摄影设备,从长焦镜头到高清摄像机,一应俱全,那架势,仿佛要把草原上每一个动物的细微动作都捕捉下来。车窗边,常常伸出自拍杆,杆上的手机屏幕闪着光,游客们忙着记录下自己与草原、与动物同框的瞬间,还时不时对着镜头摆出各种搞怪又自信的姿势 。
打开后备箱,更是别有一番天地。里面塞满了老干妈、泡面、榨菜等熟悉的中国味道,这些 “舌尖上的家乡”,成了中国游客在异国他乡旅途中的慰藉。毕竟,就算是身处狂野的非洲草原,偶尔来上一口香辣的老干妈,那股子热辣劲儿,瞬间就能驱散旅途的疲惫。
而坐在驾驶座和副驾驶的当地向导,也因为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游客,经历着有趣的文化碰撞。马赛族向导们努力学说中文,学会的第一句往往是 “往左开”,方便按照游客的指示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第二句则是 “这里有 WiFi”,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对于游客来说,就像草原上的水源一样重要。当向导们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和游客交流时,常常会因为发音不准或者用词不当,引发一阵欢声笑语 。比如,有一次向导想提醒游客 “前面有长颈鹿”,结果说成了 “前面有长脖子鹿”,把全车人逗得前仰后合,也让原本紧张的等待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中国游客的大量涌入,给东非大草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周边,酒店的生意火爆异常。曾经门可罗雀的小旅馆,如今一房难求。据当地旅游部门统计,2018 年,马赛马拉周边酒店的均价还只有 80 美元,而到了 2024 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 240 美元 ,涨幅高达 200%。酒店的入住率也大幅提升,旺季时常常接近满房状态。这些酒店不仅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住宿收入,还带动了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酒店的餐厅里,当地特色美食和中国游客喜爱的中餐相得益彰,每天都能卖出上百份餐食。
就业机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地许多年轻人成为了导游,带领中国游客领略草原的魅力。据统计,当地青年从事导游工作的比例从 2019 年的 7% ,猛增至 2024 年的 34% 。他们凭借对草原的熟悉和热情的服务,赢得了游客们的喜爱。除了导游,酒店服务员、司机、手工艺品制作者等岗位也吸纳了大量当地劳动力,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家手工艺品店的老板兴奋地说:“以前我的手工艺品只能卖给少数游客,现在中国游客来了,我的生意越来越好,我不仅扩大了店面,还雇佣了更多工人。”
然而,这份经济红利背后,却是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一辆辆越野车在草原上肆意穿梭,车辙在草原上留下了一道道难以磨灭的伤痕。这些伤痕破坏了草原的植被,导致土壤沙化,原本肥沃的草原逐渐失去了生机。马赛马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草原上的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一些珍稀植物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动物们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干扰。为了追求更好的拍摄角度和观赏体验,部分游客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动物的正常生活。在动物繁殖期,大量游客的围观和拍摄,使得许多动物受到惊吓,无法安心繁殖。一些母兽甚至因为过度紧张,抛弃了自己的幼崽。马赛马拉的角马群,原本有着固定的迁徙路线和渡河点,但如今,因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它们不得不改变路线,寻找更加偏僻、安全的地方渡河,这无疑增加了角马迁徙的难度和风险 。
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游客为了拍摄到精彩的画面,不惜使用无人机惊扰鸟类,鸣笛驱赶兽群。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动物的生活习性,还可能导致动物受伤甚至死亡。肯尼亚野生动物局曾多次接到报告,有动物因为受到游客的惊吓,在逃跑过程中受伤。生态学家通过对动物心率的监测发现,在旅游旺季,动物的应激反应较五年前增强了 47% ,这表明动物们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面对东非大草原旅游热潮带来的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影响,如何在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同时,保护好这片珍贵的生态家园,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国外,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欧洲一些国家在旅游管理方面采用预约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意大利的威尼斯为例,这座城市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但为了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威尼斯对游客数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实行预约入城制度 。游客需要提前在官方网站上预订入城时间和门票,根据预订的时间段进入城市。这一措施有效地避免了游客过度集中,减轻了城市的承载压力,让游客能够更好地欣赏威尼斯的美景,同时也保护了城市的建筑和生态环境。
新西兰则通过征收生态税的方式,来平衡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前往新西兰旅游的游客,需要缴纳一定的生态税,这笔费用将专门用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生态税的征收,不仅为生态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提高了游客的环保意识,让游客更加珍惜当地的生态环境 。
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未来的旅游方式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我们可以更加注重旅游的品质和深度,而不是仅仅追求打卡式的旅游。比如,在东非大草原旅游时,我们可以选择少而精的旅游路线,减少在草原上的停留时间和行驶里程,降低对草原生态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当地的生态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为保护草原生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旅游行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整。旅游企业应加强自律,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规范,引导游客文明旅游。旅游景区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提高景区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政府也应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能够协调共进 。
东非大草原的 “堵车”,看似是一场旅游热潮下的意外插曲,实则是我们重新审视旅行意义的契机。曾经,我们渴望在旅行中征服远方,用脚步丈量世界,用镜头捕捉美景,却在不经意间,忘记了对自然应有的敬畏。
如今,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当我们踏上旅程,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虚荣心,而是带着一颗敬畏之心,去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去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我们可以放慢脚步,静静欣赏角马渡河的惊险,聆听狮子的咆哮,而不是为了追求一时的刺激和快感,去干扰动物的生活。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每一次旅行,都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我们代表着中国游客的形象,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影响到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让我们用文明、友善、环保的旅行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游客的风采,让东非大草原的动物们,不再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感到恐惧和不安,让这片神奇的土地,永远保持它的原始与美丽 。国
本文版权归意昂体育所有;本文共被查询36次。
当前页面链接:http://www.czcxfhg.com/xinwenzhongxin/296.html